Loading...
Skip to Content

留聲蹟

聲音體驗展

📅活動時間:7/5-7/20

活動地點:滬尾礮臺 251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號

一場為期三週的沉浸式聲音體驗,邀請您用耳朵重新認識淡水。
本展以聽覺為主軸,蒐集的在地聲音——從自然環境、街頭日常,到文化記憶中的聲響,展現這座城市豐富而多元的「聲音地景」。在古蹟空間中,我們特別打造專屬聆聽環境,邀您暫時放下視覺,引導感官走進聲音的世界,細細品味淡水的節奏與故事。

蕭芸安老師

出生於基隆的蕭芸安,創作領域涵蓋詞曲創作、劇場音樂設計、影像配樂及聲音藝術等跨界項目。將藝術創作作為實踐心理學的方式,以聲音和音樂為主要媒材,以深度行旅的方式挖掘創作靈感。
2011 年開始於亞洲各地創作旅行。2012 年展開個人創作計畫《城市聲音計畫》。

紅毛城 《大小旅人,歡迎你》

這段聲音錄製自紅毛城園區內的前清英國領事官邸二樓迴廊,面向草地網球場方向。此處位於紅毛城主堡與官邸之間,視野遼闊,環境清幽。

音景中,包含遠方城市的低鳴、自然的鳥鳴與蟬聲,並可聽見來自台灣及不同國家的旅客交談聲,以及孩童在草地上嬉戲的笑聲。這些聲音交織成一幅動態的當代風景,也映照出此地作為歷史交流節點的文化層次。

在百年前,當英國領事們立於此處,或許也曾凝望觀音山,聆聽自然,並靜靜感受這些來自生活的聲音。如今,我們以聲音為媒介,邀請您一同感受紅毛城獨特的時空氛圍與歷史脈動。

滬尾礮臺 《耳中聽見的光陰》

此段聲音滬尾礮臺園區中的自然聲音,錄製位置位於廣場兩側蓮霧樹下的座椅旁。此處植栽茂盛,蓮霧樹作為園區的重要植被,不僅見證歷史歲月,也提供旅人短暫休憩的庇蔭空間。

錄音忠實呈現當下所感所聞——微風拂過葉面,蟲鳴細碎,光影隨枝葉搖曳流轉。這段聲音模擬旅人靜坐於樹下,所能聽見的片刻寧靜,讓人得以在歷史遺跡間,聆聽自然與時間交織的節奏。

小白宮 《細雨迴廊》

這段聲音是淡水小白宮夏日午後細雨中的聲音景觀。

錄音地點位於建築最具代表性的元素——拱型迴廊之中。細雨落下,雨絲輕觸屋瓦與牆面,沿著建築紋理緩緩流動,構成一段靜謐而富詩意的聲音。

獨自行走於迴廊間,耳邊的雨聲與空間共鳴,讓人深刻體會小白宮所蘊含的寧靜與優雅。這段音景,不僅捕捉了建築與自然互動的瞬間,也展現了淡水特有的濕潤氣候,如何為歷史建築增添生命與感官記憶。

海關碼頭 《夕陽下的潮水聲》

傍晚的淡水河悄悄上漲,潮水緩慢推擠著海關碼頭的石岸。夕陽映照水面,波紋與光影交錯,耳中所聽,是細膩、層層疊進的水聲,在歷史場域中蕩漾。

這裡曾是淡水連結世界的出口,繁忙的碼頭載過無數船隻與貨物。時移世易,如今人聲退去,只留下潮聲如常,低語著港口的舊時記憶。

與鄰近洋行區的《車潮》聲景相比,這裡顯得格外安靜而克制。一動一靜之間,描繪出淡水的雙重節奏——城市的奔流與河水的緩行,各自說著不一樣的故事。

得忌利士洋行 《車潮》

這段聲音是取自洋行建築前街道上的現場聲音。

車輛駛過、中正路上人車交錯,構成淡水日常節奏中的一部分。這段聲音,呈現的是當下,也是歷史與未來的交會點。

百年前,這裡是碼頭與洋行活動的熱絡路段。街道上可能傳來轎子、牛車與人力車的聲音,船隻靠岸,工人們上下貨物,聲音繁忙而厚重。如今,取而代之的是機車、汽車、自行車所交織而成的都市車潮。

往未來想像,這條街道或許會迎來無人駕駛電動車、安靜高效的電動機車,以及更多使用綠色能源的交通方式。聲音也將隨之改變,但人們在這裡移動、生活的軌跡,仍會持續延伸。

多田榮吉故居 《水與蛙鳴》

這段聲音錄製於夏日雷陣雨過後的傍晚,是故居庭院中淨手砵微弱的流水聲,與隱藏於樹叢間此起彼落的蛙鳴。

多田榮吉故居,是台灣最早接入自來水系統的民宅之一。流動的水聲,不僅代表著當時生活的進步,也成為建築中最具象徵性的記憶之一。清澈的水聲與細緻的庭園設計,共同描繪出一種節制而優雅的生活風景。

此起彼落的蛙鳴,來自鄰近植栽茂密的庭園一隅。它既是當地館員與居民熟悉的背景聲響,也可能是多田榮吉先生當年生活中熟悉的日常。聲音,在此化為時光的引線,牽動著過去與現在的共感經驗。

木下靜涯舊居 《走過的痕跡》

這段聲音是來自樓上的腳步聲,透過木造樓板與天花板傳遞至一樓空間,清晰可聞。這段聲音,是進入木下靜涯舊居時最直覺、也最具存在感的聽覺經驗。

舊居經修復後,原本的樓梯位置雖已更動,但其歷史痕跡仍被保留下來。當有人走上二樓,木造地板隨之應聲,每一步皆由建築回響而成,彷彿時間正在空間中緩步行走。

對館員而言,這道聲音是每日相伴的記憶;對過往的木下先生與來訪友人而言,或許亦曾在此靜聽樓上的腳步聲,等候、迎接、或送別。聲音,連結著空間,也留存著人的存在痕跡。

日本警官宿舍 《庭院禪意》

這段聲音錄製於日式宿舍庭院,由落葉輕落與鵝卵石細碎的觸碰聲構成。聲音輕微,卻深具層次,如同這座庭院本身,簡淨而富含靜謐之美。

鵝卵石鋪成的地面,是日式庭園中常見的造景語彙。從宿舍緣側向庭中望去,空間開闊,氣息沉靜。這份寧靜,不因時代更迭而改變,從過往的駐警生活,一直延續至今。

無論是昔日的日本警官,抑或今日來訪的旅人,走入這座庭院,都能感受到片刻的安定與內斂。這段聲音,是空間氣質的延伸,也是對靜觀之美的再現。

施家古厝(清水巖祖師廟) 《農曆十五的熱鬧》

這段聲音錄自清晨時分的清水巖祖師廟。每逢農曆初一與十五,信眾便早早前來,提著供品、點燃線香,準備參與誦經與祭拜。香煙裊裊,廟埕中人聲交織,形成一幅淡水在地信仰的生活風景。

祖師廟歷史悠久,施家古厝也因與廟宇相鄰而共享這份宗教與社區的連結。早課誦經聲與信徒交談聲此起彼落,不僅是儀式的聲響,更是一種日常的節奏,映照出地方信仰與人群聚合的關係。

施家古厝 《廟宇間的叫賣》

清晨的清水早市,攤商來回穿梭,熟練的叫賣聲此起彼落。您現在聽見的,是靠近龍山寺廟口最熱鬧的一段市場聲音。這裡聚集著販賣魚鬆、魚丸等淡水特色海鮮的攤商,偶爾也傳來阿姨推車沿街吆喝:「鹼粽二十——」的熟悉喊聲。

不同於一般市場,這段聲音中還穿插著不遠處龍山寺早課的誦經聲。香火裊裊與叫賣聲並行,是淡水特有的生活風景。宗教與民生在此自然交融,呈現出廟宇與市集共存的歷史日常。

施家古厝鄰近此區,與清水早市的互動,也見證了家族與社區之間的緊密連結。這段聲音,是地方的日常節奏,也是庶民文化最真實的聲音側寫。

小學校禮堂 《童玩:劍玉》

這段聲音錄製於小學校禮堂內的童玩體驗區。劍玉敲擊時發出的清脆聲響,在木造建築的空間中迴盪,交織著挑戰成功時的大人驚呼與笑聲,彷彿讓整個禮堂重現孩童時代的活潑氣息。

小學校禮堂《童玩:沙包》

布包落地時的聲響、拋擲時劃過空氣的節奏感,構成了許多人成長記憶中熟悉的聲響。對熟練的玩家而言,每一次出手,就像能準確抓住空氣的重力與節奏。